当前位置:首页 > 名字故事 > 正文

德州地名来源

时间:2021-01-31 18:16:01

姓名测试

德州.jpg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将黄河更名为德水,汉初因德水而在今陵县设置安德县,北魏改为安德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又在安德郡基础上设置德州。对此,大家都是熟知的。但是,从德水到安德到德州的历史演变,其中究竟有何具体背景和特定的含义,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这里根据历史事实,拟就此作一些说明和分析。

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秦始皇为什么要将黄河更名为德水?这是由于他笃信“五德终始”学说,也称为“五德相运”,是由战国时齐国阴阳学家邹衍创立的。它认为金、木、土、水、火“五德”相运,即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王朝的更替循环就是这“五德”的循环更替,并认为夏、商、周分别是木德、金德、火德,等到秦朝统一天下,秦始皇就据此认为自己之所以取代了周王朝,这是由于秦王朝的水德战胜了周的火德,秦王朝受水神保护。于是下令改变岁历,把十月作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十月的五行是水),这样就把新年朝会和庆祝大典都放在十月一日举行。 “五德”中的水神属于北方,北方是黑色,所以秦王朝的衣服、旌旗,一切图案都用黑色。水主阴,所以计算数目字时以“六”作为单元(《周易》中以“六”表示卦中的阴爻)。

**上,为了适应“五行配列”,“五德终始”学说还认为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因此,秦始皇“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史记·秦始皇本纪》)。这里是说,秦王朝秉持水德立国理念,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作为水德的治天下。因为水属阴性,主刑杀,所以刚强坚毅,乖戾深刻,一切事务都依法办理,苛刻而没有仁爱恩惠和道义,这样才配合了“五德之数”。因而急于用法,犯罪的人拘禁很久也不释放。秦王朝按照所谓水德治理天下的结果是:由于一味地严刑峻法,加上名目繁多的徭役和横征暴敛,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最终迫使人民群众揭竿而起,从而加速了自身的覆灭。

安德——“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两千多年前,古黄河从位于下游地区的平原郡穿行而过。西汉**借用秦朝“德水”的说法,在这里(今陵县)设置安德县,反映了面对黄河在下游地区经常决口泛滥,造成巨大灾难,期盼黄河平稳、安澜的急切心情。汉**就曾亲临位于今河南省濮阳黄河决口处,作了《瓠子之歌》:“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史记·河渠书》)。大意是说,“瓠子决口了,要怎么办呢?水势**浩大,州闾都成了河!都成了河,大地不得安宁”。

西汉末,王莽执掌朝廷大权时曾召开过一次专题研究治理黄河决口泛滥的朝堂会议,一位名叫关子阳的大臣发言说:“河决率常于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恶”(《汉书·沟洫志》)。这是说黄河下游经常溃决的地点,总在平原郡、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左右,那一带地势下陷,土质松软。事实的确如此,比如,公元前138年,黄河在平原郡决口,庄稼全都淹了,老百姓饿死的很多。开始大家把尸首当作粮食吃,后来干脆人吃人了。 (《资治通鉴·汉纪九》)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决口,16个郡一***。汉**派汲黯、郑当时组织民工堵决口,但常常在堵好以后又坏了。这时田蚡当丞相,他的食邑是鄃(今夏津县),鄃在河北,河向南决口则河北无灾,邑中收成好,田蚡对汉**说:“江河的决口都是天事,不容易用人力勉强堵塞,堵塞起来未必合于天意”。一些观察天象的法术师也认为这样,于是汉**很久都没再进行堵塞(《史记·河渠书》)。公元前29年,“河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四万所”。两年后,“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所坏败者半建始时(指上一次)。 ”(《汉书·沟洫志》)

事实上,早在战国时期,平原郡及下游地区黄河决口泛滥的情况就经常发生。 “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汉书·沟洫志》)。这是说齐国在距黄河二十五里处,修筑堤防,黄河大水东下到达齐堤防时不能前进,河水一定在西岸泛滥,使赵国、魏国受到水灾,反过来赵、魏等国也这样干。所以,一直以来黄河在下游地区的决口泛滥,就像一柄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直接影响着封建王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期盼黄河安澜平稳,是很自然的事。直到公元六十九年,经过东汉明帝时期大规模整治,下游主河道大幅南移,黄河肆虐平原郡等地区的情况才有了真正的好转。

德州——“重之以明德”

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撤销平原郡,移治安德县并设置了安德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又在安德郡基础上设置德州。这一时期对“德”字的使用已回归其本意。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北齐(北魏**为东、西魏,北齐取代东魏)第二任**五子延宗,少年时“骄纵多不法。问欲作何王,对曰:‘欲作冲天王’。帝问丞相杨愔,愔曰天下无此郡名,愿使安于德。于是封安德焉”(《北齐书·列传第三》)。北齐被封为安德王的就是曾改武平七年为德昌元年,仅作了两天**的高延宗。这里强调的是德性修养,与黄河已无任何联系。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大隋后,我国北方实现了真正统一。他一反五胡十六国以来“胡风弥漫”的社会文化风气,“重之以明德”,“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隋书·帝纪第一》)。他大力推行善政德治的儒家传统价值观,革除前朝暴政,诸如法律条文从疏从简,量刑从宽从轻;减少田赋差役,轻徭薄赋;力戒奢侈,倡导节俭爱民;建立科举制,为平民士子进入政界开通道路;在基层设置乡正,负责向民众普及“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隋文帝本人也注重自身德行修养,虚心纳谏,勤俭节约,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人,经常反思北周帝国灭亡的原因。大力表彰勤政爱民的官吏,培育清正廉明的官风。

隋开皇三年,撤销了包括安德郡在内的全国所有508个郡,地方只保留州、县两级行政机构。开皇九年,隋文帝又在已撤销的安德郡基础上,增设了德州。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大隋在年初(二月份)平定了江南陈王朝,实现了自秦以来的第二次全国大统一,而且这次统一是全国各民族充分融合基础上的大统一。自西晋灭亡以来的300多年间,中华文化的根脉一直在南方传承。隋文帝此时设置德州,进一步反映了他根据南北统一的大势,决心全面恢复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的治国理政思路。果不其然,这年的4月29日,他下诏说:“现在,天下已经统一,天生万物,都顺适本性,发展成长,太平时代的法令规章,正应及时推行。凡我所有人民都要追求最高品德,接受熏陶,每个家庭都要自修,每个人都要立志,要特别注重‘五教’之德的修养”(《隋书·帝纪第二》)。

如果说秦朝德水中的“德”所喻义的是一种特殊物质之德——水德,汉初安德中的 “德”是指古黄河,那么隋朝德州中的“德”所喻义的则是具普遍意义之德——道德。所以巧合的是,从德水到安德到德州,正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上升过程。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市德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和幸福德州建设提供思想道德文化保证。

相关推荐

姓名测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