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字故事 > 正文

北京魏公村地名的由来

时间:2020-06-23 22:42:02

姓名测试

魏公村.jpg 

魏公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东南部,包括白石桥路和学院南路交叉路口西南隅。著名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就在魏公村一带。今天的魏公村已成为繁华的市区,而在解放初,这里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只有十几户居民的小村落。

说到魏公村,这一名称的来历和古代畏兀儿人(即***尔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北京一带的活动,始见于唐代的记载。他们“多为商买与燕……尤能别珍珠”。到了元代,当***尔族的首领臣附于蒙古汗国。蒙古族的统治者***尔族人那里吸收了不少先进的文化技能和比较完整的典章制度,并***、军事、文化各方面大量擢***尔族人。大都西的畏吾村,成***尔族兄弟聚居的地方,清人乔松年《萝 亭札记》载:“畏吾村,盖京西直门外村名,本西域畏兀部落,元**时来归,聚此于地,以称村焉。”他们或经商或制酒,或冶炼镔铁。元人黄文仲在《大都赋》中赞“平则为西贾之派”,“平则”指平则门,即今天的阜成门。

明代成化年间,太监墓志铭称这个村“谓务村”。正德年间,太监墓志铭称“委兀村”。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畏吾村”。万历二十一年刊刻的《宛署杂记》称“苇孤村”,有如下记载:“(宛平)县之西北,出西直门一里曰高良桥,又五里曰篱笆房,曰苇孤村,又二十里曰**营。又十里曰北海店,其旁曰小南庄、曰八里沟、曰牛栏庄……”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畏吾村的异名,也说明畏吾村的具体位置与今天的魏公村是一致的。所有这些称谓都***尔族称的译音,只不过依照语音,略有改动。到了清代,这个村子仍叫畏吾村。清人查礼《畏吾村考》中写道:“京师西直门外,有村名畏吾。”直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这里仍称做畏吾村。

“辛亥**”胜利后,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北京市的许多旧地名被纷纷代之以新的称谓。民国四年(1915年)绘制的《实测京师四郊图》标称“魏公村”。“**”期间被改为“为公村”,1982年又恢复“魏公村”原名。至今魏公村附近的一座立交桥仍称做“为公桥”。

相关推荐

姓名测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