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作家 > 耿占春
耿占春

耿占春

耿占春,出生于1957年,著名作家、诗人。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诗学、叙事学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等。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凭借出版于2008年的《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个人资料

  • 中文名耿占春
  • 国 籍中国
  • 出生地河南柘城
  • 出生日期1957年1月
  • 职 业作家,诗人
  • 毕业院校郑州大学中文系
  • 主要成就2008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 2008年度文学评论家奖
  • 代表作品《隐喻》、《观察者的幻象》
  • 《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

详细介绍

  耿占春的人物经历

  耿占春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诗学研究、文学批评,有《时间的土壤》和《新疆组诗》等少量诗歌习作。著有《隐喻》(1993年)、《话语和回忆之乡》(1995年)、《观察者的幻象》(1995年)、《叙事美学》(2002年)、《在道德与美学之间》(2006年)等。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除了要有鉴赏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对作品语境的把握”。“把握语境也就是说将作品放在移动的历史语境当中思考。”

  耿占春的所获荣誉

  从事写作30多年来,耿占春教授凭借出版于2008年的《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第一次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奖由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发起主办,下设年度杰出作家、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评论家和年度最具潜力新人6个奖项,其中年度杰出作家的奖金是10万元,其他各奖项为两万元。这是国内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耿占春的文字是一个思想者的絮语。他分析、提问、论证,探究时间、生命、历史、梦想在人类身上留下的印痕,并着迷于揭示语言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以自己富于诗意和创见的写作,把批评重新解读为对想象力的发现,对自我感受的检验和表达:在知识的面具下,珍惜个体的直觉;在材料的背后,重视思想的呼吸;在谨严的学术语言面前,从不蔑视那些无法归类的困惑和痛苦。他出版于二○○八年度的《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把象征的存在与消失,阐释成了人类生存境遇的某种寓言,以及自我认知的诗学途径。在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人与诗歌的关系面临全面改写的时代,耿占春的写作,具有当代学者不多见的精神先觉,而他优美、深邃的表述风格,更是理性、智慧和活力的话语典范。

  在《失去象征的日常世界———王小妮近作论》中,耿占春认为王小妮的诗作在一种传统象征结构渐失、革命象征主义远去的语境中,其诗歌话语仍然致力于一种寓言式寓意的建立。在祛除古老的民间象征和意识形态象征之后,诗人通过日常世界的回归,在日常生活和事物身上重新发现可能的寓意。

  在评论界,耿占春具有一种“超前意识”,他的理论总是能走在潮流的前面,他所关注的课题似乎也总能在几年后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热点。他永远只是一个安静的行者,从不喧嚣,淡泊却不冷漠。在另外的一种意义上,在中国现代诗歌理论体系缺失与不完善的现实背景下,我们也可以说,耿占春所进行的工作和努力,也是在解构和重构中国现代诗学。

  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在广州中山大学评出并颁奖,河南大学特聘教授耿占春获得2008年度文学评论家奖。知名作家阿来、李西闽、臧棣、塞壬分获2008年度杰出作家、散文家、诗人和最具潜力新人奖。

  耿占春的个人作品

  喀什老城

  土城的老街巷,过去的岁月

  深入迂回,在清真小寺门口完成

  时间的循环。依偎家门的孩子

  他们的眼底流淌着小溪,碧玉闪闪

  小小寺院上空的弯月、雪山和青杨

  你看见过长大的孩子眼中的玉

  变成了石头,礼品与信物

  变成武器准备投向他的敌人

  锋利或是浑浊,眼神在伤害中改变

  小小寺院上空的弯月、雪山和青杨

  直到暮色从眼底升起,神会再次

  光临他的眼睛。每个维吾尔老人

  都像玉一样坚实而温润,年复一年

  诵经声和木卡姆的福乐智慧洗涤了

  小小寺院上空的弯月、雪山和青杨

  喀什城东面塔克拉玛干沙漠

  北面天山,西面帕米尔高原

  南面喀喇昆仑。喀什噶尔

  是一块墨玉,在维族老人的眼中

  小小寺院上空的弯月、雪山和青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