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字故事 > 正文

粽子的由来与发展

时间:2020-04-30 16:26:02

姓名测试

粽子.jpg 

粽子古称“角黍”,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就跟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关于粽子的由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说文新附.米部》谓“粽,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粽,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角黍慢慢改称粽子,多用糯米包裹。      

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相关推荐

姓名测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