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字故事 > 正文

北京豆腐池胡同地名的由来及故事

时间:2021-03-09 09:33:01

姓名测试

豆腐池胡同.jpg 

豆腐池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宝钞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

名字由来

明朝时称“豆腐陈胡同”,疑是陈姓做豆腐者居此,清时“陈”字讹传为“池”,遂为豆腐池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将西段娘娘庙胡同并入,**时曾改名为“朝红胡同”。

胡同有古刹“重修清净宏恩观”一座,山门、帝君殿尚存,内仅余石碑一座,碑阳额书“万古长青”,碑阴额书“因果不昧”。 现为标准件二厂车间,已转租民用。

胡同15号为杨昌济故居,***早年曾在此借住。传为***故居,乃误。

胡同故事    

杨昌济与胡同

北京东城区鼓楼后身豆腐池胡同十五号,有一两进院落的小型民居建筑,院子南北长不足三十米,东西宽仅十二米。院子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间,靠东墙有一棵枣树;后院有北房四间,房屋形式全是北京最普通的硬山合瓦顶小房。

1918年6月,杨昌济(怀中)先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京,便住在这里,当时院门上挂有“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显示房主人是上流社会的书香门第。里院北房住家属,外院北房是杨先生和女儿开慧的住房,南房为两明一暗,两明间为会客室,靠门道的一间作为临时来客人住宿用。

杨昌济与***

杨昌济先生是***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1913-1918)的伦理学教师,是一位进步学者,也是***青年时代最敬佩的老师,他对***的思想成长影响也最大。当时他对年轻的***和***非常器重,他常对人讲,“毛、蔡将来必然是中国的栋梁”。

杨昌济先生来北京后,曾写信****,要他也到北京来深造。1918年8月19日下午,***为了领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来到北京,他和***二人就暂住在南房靠院门的单间里。不久,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的会员们居住分散,不便展开活动,便在当时北京大学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现改吉安左巷八号)租了三间房,会员们才得集居在一处。

以后***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助理员时,还常常拜访和求教于杨昌济先生,他和***等进步同学,每逢星期天,必到豆腐池杨寓共谈新思潮和国际国内大事。***同志有时也参加他们的星期讨论会,杨开慧也经常旁听,从此她和***建立了真挚的感情,走上**的道路。

杨昌济在1920年1月17日病逝,终年四十九岁。临终前还写信给友****,称赞毛、蔡二人的学行。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重二子。”此语足见杨先生对人才的远见卓识。

胡同里的叫卖声

胡同里的叫卖声含混、悠长、拐弯抹角,像唱歌似的。那是一种被牧歌化了的,带有浓郁农业文明色彩的抒情的声音。叫卖者好像不是在从事商业行为,而是在进行民歌演唱。他们似乎不关注人们是否来买卖,只是喜欢在街头游荡。从那种看似散淡而诗化的音调中,透露出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面对商业文明的遮掩和羞涩态度。

相关推荐

姓名测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