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字故事 > 正文

河南南阳地名的由来

时间:2020-04-27 10:10:01

姓名测试

南阳是***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南阳既然有如此称号,那么南阳的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呢?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阳地名的由来

关于南阳的得名,有三个文献均有相关记载:

《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

《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以上记载表明:秦置南阳郡时,因具备中国古代方位阳性的双重特征,即位于南山(如今的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这一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宛”(古代读音:yuān,现代读音:wǎn)是南阳城的简称,春秋初期,楚国灭了吕、申两国。并在这里建置宛邑,宛之名,即自此而始。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派司马错攻打楚国,赦免罪人,迁到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其后,朝代更替,这里曾设置过“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所以,“宛”便成为“南阳市”约定俗成的简称。

 

南阳的历史沿革

四五十万年前:

“南召猿人”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约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

西周:

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土”。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

春秋战国时期:

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已开始使用铁器,有了冶铁、蚕丝等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铸铜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较高。

西汉和东汉:

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西汉时,南阳归荆州部,辖36县,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

东汉时,南阳郡仍属荆州部,南阳郡辖县和西汉大体相同,但去掉了杜衍、乐城、山都等县,合并于邻县。新置南乡、成都、襄乡三县,改博山为顺阳,改舂陵为章陵、陕西的山阳县划归南阳郡。郡治宛,领县37。东汉光**刘秀发迹于南阳,建都洛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定宛城为陪都,又称南都。东汉开国**刘秀之妻阴丽华,即为新野人士(归属南阳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南阳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晋,南阳曾为南阳国,辖十四县,都宛。东晋,南北朝仍为南阳郡。

唐朝起:

南阳设邓、唐二州。隋开皇三年(583),废南阳郡为邓州。大业三年(607)复置南阳郡,领县八。范围**缩小。唐初为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称州,此后不再设置。

明朝初年:

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间又建造9座郡王府,当时的南阳在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都有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

建筑业尤为发达,武侯、山陕会馆等古建筑巍巍壮观,富丽堂皇,南阳是北京通往湖广和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接,有“南船北马”之称。山、陕、江、浙商贾云之集,工商业兴旺,南阳成了豫西南的经济中心。光绪十年,镇平开始生产丝绸,并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1948年11月4日,南阳全境解放,***统治结束。

1949年3月,新成立的**河南省委决定,成立南阳地委,并宣布南阳专署原辖的叶县、舞阳两县划归许昌地区,南阳市、南阳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邓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方城县12个县(市)属南阳专署管辖。

1965年11月13日,由**********批准,南阳专区辖属13县(市),即:南阳市、南阳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方城县、西峡县和社旗县。

1994年7月***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实行市带县的领导体制,南阳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相关推荐

姓名测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