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字故事 > 正文

宿松县地名的由来

时间:2020-06-07 20:55:02

姓名测试

宿松.jpg 

宿松县在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是安徽省下辖的两个省直管县之一,邻接湖北、江西两省。你知道“宿松”一名是怎么来的吗?今天趣名网小编就收集了一些关于宿松地名由来的说法。 

其一,李白说。这是最通俗的民间传说。直观形象:李白在松树下宿了一晚,故称“宿松”。有诗为证——公元 755年,李白与宿松县令闾邱在河西山的 对酌亭饮酒作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就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诗。(见拙文《佛座岭上 对酌亭》)。——“我醉欲眠卿且去” ,李白在松树下住宿一晚了,所以叫“宿松” ,这种说法叫“名人效应”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据《宿松县志》:“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高塘郡设高塘县,18年(598年)改为宿松县。”原来宿松县名在598年就有了,并且是朝廷正式颁布的,具有权威性。而诗仙李白是755年才来“松树下宿了一晚”,晩了整整166年。所以李白在松树下宿了一晚之说明显错漏百出而不足证。 

其二,松树说。宿松县多松树。有邑人的诗句为证——“抱山还绕郭,郁郁此长松”,“ 家家结构松崖里,半带香云半带烟” 。从这些邑人的诗句来看,宿松与松树实有不解之渊源。县志载:“1917年,县人汪知本集资扩股,承领严恭山官荒约9平方里,建圃育苗造林。” “1921年,张炳离、胡子贤、**滋等承颌农商部执照,办‘大山森林事务所’,组织植树造林。”“1971年,我县获全国林业先进单位。”宿松植松自古成习,至今县内松树颇多,且品种各异,山坡多见郁郁葱葱的松树。由此可见,县名与松树不无关系,从这种角度说,松树就是宿松县树。

其三,松兹侯国说。《宿松县志》交代清楚明白:“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置松兹侯国。”“汉文帝16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曰松兹,是为本县建县之始。”“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县治由仙田铺迁至今县城。”“汉献帝建安19年(214年)5月,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 ,列属东吴领地。”松兹侯国与宿松县一脉相传。 

其四,典籍说。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宋代所著《太平寰宇记》。据该书卷一二五“宿松县”条说:“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滋县,属庐江(郡)。(晋)**平吴,以荆州有松滋县,遂改名为宿松县。”另外《江南通志》在介绍宿松县时也指出与汉松滋侯国有关,指出:“汉松滋侯国故址,在今宿松县城北五十里。即松滋县邑,名仙田庄,有县河遗迹。”

乐氏所述,似是而非。一是没有点出松滋县与侯国关系,二是时间有误。但是他解释了宿松县名的含义缘于古松兹侯国。 “宿”的意义在这里是“旧有的;一直存在的”, 有“早先”之义;“松” 即指“松兹侯国”。“ 松兹”在史书上分别写为“松兹”、“松滋”。“兹”、“滋”古代可互通,东汉末改为“松滋”。滋为本义,按《说文》解释为“滋,草木多益。”是说松兹这块地方松树生长繁茂。隋开皇时改高塘县为宿松县,一为避湖北松兹县重名,二是表示此处是昔日的松滋。引经据典,是想说明隋文帝时改高塘县为宿松县是传承历史,告诉世人:宿松县早先是松兹侯国的领地。

至于宿松县城,《江南通志》载,“汉松兹侯国故址,在今宿松县城北五十里,即松滋县邑,名仙田庄,(宿松有仙田大米)有县河遗迹。”“隋,开皇十八年县治迁鲤鱼山南麓,即今县城址。”

故松滋废邑西汉末易名仙田,今遗址中的县河即凉亭河。仙田地名取代松滋邑,缘于西汉元始五年(5年),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滋令。张县令重视农业生产,改良水稻种植技术,培养出水稻良种,世称有嘉禾生于田。因张县令关心民瘼,深得人民爱戴,为纪念张何丹,而改松滋邑为仙田。

宿松县境内古城建设史首推西汉初年的松滋侯国所建位凉亭河(古名仙田铺)的松滋邑,今仅遗故县河,已改造为凉亭河,其余已不留痕迹。今存最古县城即今孚玉镇,位于鲤鱼山南麓。初为南朝流人屯田之所。梁天监二年(503年),在此新置高塘(又写成“唐”字)郡、县。直到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高塘郡,保留高唐县。十八年,改高塘县为宿松县,仍为县城,至今不变。

宿松县城建城较晚。古无城池,直到**八年(1635年),由监军史可法任监督,宿松知县苟天麒监造,花了2年时间,勉强建成城周2公里的城垣。

相关推荐

姓名测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