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桓兴的个人生平
吴桓兴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1912年生于非洲毛里求斯路易斯港一个爱国华侨家庭。他的家族已在那里繁衍生息了100多年。少年时代他亲身体验了海外华侨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他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为祖国争光。1929年吴桓兴以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毛里求斯皇家学院高中并通过英国剑桥大学的海外考试,免费进入剑桥大学预科。可是父亲要他回中国学习。1931年吴桓兴从剑桥大学预科毕业后,只身回到中国。
吴桓兴的母亲死于癌症。这促使他立志学医。回国后,吴桓兴考取了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1936年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当时国内医疗条件很差。为了实现自己攻克肿瘤的抱负,他决计先出国留学。1937年,他赴欧洲深造,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比利时比京医学院、英国皇家医学院肿瘤医院、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分别获肿瘤学和放射医学文凭。并留在英国皇家放射学院从事肿瘤学的医疗和研究工作。1942~1946年任英国伦敦大学医学进修医院附属医院放射治疗科副主任。
1946年,吴桓兴在英国伦敦大学附属医院担任放射肿瘤治疗科副主任。一天,他在医院院内墙上看到一则为支援中国招慕人才的启事。他得知战后的祖国急需各种人才医治战争创伤时,乃毅然谢绝院方热情挽留,放弃优裕的生活、工作环境,回到中国,在中国当时唯一的放射医疗机构——上海中比镭锭医院(后改为上海肿瘤医院)担任院长。他创建了中国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镭锭医院只有40张病床,经费与人才都匮乏。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医院的医疗水平迅速提高,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医院。当时政府的首脑要员得了肿瘤也是在这里问病求医。1947~1952年他任上海中比镭锭医院院长,兼江苏医学院放射系主任、教授及上海同德医学院教授。
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逃亡前夕,他一位在政府任要职的病人给他送来去台的飞机票,劝他离开大陆,被他拒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桓兴担任上海肿瘤医院院长。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抗美援朝,赴朝鲜战场。
吴桓兴从朝鲜归国不久,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负责创建国内一个崭新的学科——放射生物学专业,开展对辐射损伤和修复过程及机理的研究,为原子能的广泛运用提供医学保障。1952~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所长、放射生物学系主任,兼华东医院特级顾问。
1958年吴桓兴主持建立中国最大的肿瘤医疗、科研、教育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和肿瘤医院,并担任所长和院长,兼暨南大学顾问(1958~1984年)。此后,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肿瘤医学事业之中。他主编《肿瘤学进展——化学治疗》,参与编辑《实用肿瘤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等专著,写过数十篇医学论文。50年代初期,吴桓兴主动把自己的花园、楼房、小轿车献给国家。在1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他又一次主动放弃保留工资,降低工资待遇。
在“文化大革命”中,吴桓兴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剥夺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权力,但始终没放下医生的工作。陈毅患结肠癌时,吴桓兴知晓后曾尽全力为他治疗。
1984~1986年,他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和肿瘤医院名誉院长之职。
他父亲在1952年归国观光时告诉他,已在毛里求斯为他买了房子,希望他能在那里开业行医,还可以在当地政府兼职。他耐心说服了父亲,自己留在国内。60年代和70年代,吴桓兴先后两次去毛里求斯探亲,受到毛里求斯在职总理和一些部长的热情接待。亲人、好友纷纷劝他留下来,他都予以谢绝。
吴桓兴的成就及誉
他曾任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常委、国际抗癌联盟理事会中第一位中国理事。他是国际抗癌联盟第12~13届理事会理事。为了表彰他对世界抗癌事业作出的贡献,在他任期届满后,国际抗癌联盟授予他“重要贡献奖”荣誉证书。1978年,英国皇家放射学院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美国放射学院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法国国立法兰西学院聘请他为该院“名誉教授”,他多次在巴黎、里昂等地医学院校讲学,是叠次世界大战后这里应聘的第一位中国学者;1985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他“法国国家功勋骑士勋章”。他去世后,1986年12月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还追授给他“王冠勋章”。在国内,吴桓兴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与防护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研究会主席、国家科委医务组组员、中国抗癌协会主席等职。吴桓兴等人发起于1984年建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吴桓兴担任主席。为了纪念他在中国肿瘤防治方面作出的贡献,1988年3月在北京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桓兴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