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蒙,男,出生于1907年,原名刘尚文,河北玉田人,著名艺术家、电影导演。其影片注重现实主义的追求,在环境、气氛,乃至服装、道具上,都十分精细讲究。中法大学、上海病态术专科学校肄业。1948年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三届理事。导演的影片有《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与林杉合作编导《上甘岭》等。
沙蒙的人物生平
沙蒙(1907-1964),著名电影艺术家。三十年代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团体,抗战后期到延安,任鲁艺戏剧系教员兼实验剧团团长;解放战争时任东北文艺工作一团团长,后长期在长影、北影从事导演工作,代表作是影片《上甘岭》。
沙蒙是法文的音译,意为“忍辱负重”,原名刘尚文,河北省玉田县孙各庄乡刘现庄人,1907年11月2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读私塾。从师李秉钧(清朝拔贡)。1919年到北京北师大附小读书,1922年考入法文高等学校,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25年,因参加为“五卅”运动受害者募捐活动,受到留级处分,便愤然退学。第二年考入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预科,由于时局动荡,只上了一年便辍学了。1929年考入哈尔滨满绥长途电话局做话务员,东北期间,结识了塞克,在塞克的影响下,逐渐萌发了从事文艺的志向。1933年3月,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并结识了赵丹、王为一、徐韬等人,不久即加入了我党领导的左翼戏剧活动,先后加入过新地剧社、晨曦剧社、狮吼剧社、大地剥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等进步戏剧团体;参加过《太平天国》、《罗密欧与朱丽叶》,《大雷雨》等戏的演出,参加过《都市风光》、《夜半歌声》、《十字街头》等影片的拍摄。他懂法语和俄语,曾翻译过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巴拉希的剧本等。
1938年,沙蒙任第五战区青年团艺术组教员,在鸡公山与学员欧阳儒秋相识,以后成婚。长沙大火时,演剧二队从长沙撤退,他置个人衣物于不顾,背着一捆幕布行军,任劳任怨,不声不响,大家送他个“骆驼”的雅号。在演剧九队期间,上面要求队员集体加入国民党,沙蒙不愿参加,断然离开演剧队。
1939年,沙蒙与爱人欧阳儒秋同到重庆北碚陶行之主办的育才学校任教。1940年,在重庆与周恩来结识。“皖南事变”后,欧阳儒秋伪装为新四军家属带着不满周岁的儿子刘钟濉先期到达延安,沙蒙则在重庆由上级安排转去香港。在港期间,他加入了旅港剧人协会,参加了《雾重庆》、《马门教授》、《北京人》等话剧的演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辗转回到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1944年3月,到了久已向住的延安,实现了他的心愿。
在延安,他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作教员,兼任鲁艺实验剧团团长。
1945年9月,沙蒙与田方、舒群、吕班等率领第八中队(后改称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从延安出发,经千里跋涉,赶到沈阳,成为到达东北的首批根据地文艺干部,在沈阳、本溪、大连等城市进行宣传演出,号召民众组织起来,保卫抗战胜利成果,粉碎蒋介石的战争阴谋,出色地完成了宣传任务。
1946年,经著名电影演员于蓝介绍沙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9月,以沙蒙、张平、何文今为首的东北文工一团140余人参加东影工作。当时东影实行集体领导,由袁牧之、吴印咸、田方、陈波儿、沙蒙等11人组成东影管理委员会,沙蒙同时担任编导主任、导演。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于敏编剧的传记片《赵一曼》,先后又导演了《上饶集中营》《丰收》。
1956年,沙蒙与林杉合作完成了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故事片《上甘岭》。这是沙蒙导演的代表作,也是他导演的第四部影片。为了拍好《上甘岭》,沙蒙不顾多病的身体,与剧本作者林杉一起,穿起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服装,跨过鸭绿江,深入到朝鲜前线调查采访。在朝鲜前线生活了8个月,参观了上甘岭地区的所有坑道、山头,访问了57位战士、指挥员,写下了25万字的采访笔记,看了百万字的有关资料。
《上甘岭》完成后,沙蒙又与林杉合作,准备创作一部反映江西苏区革命斗争的影片。他到江西苏区体验生活时,被许许多多革命先辈英雄事迹所打动,使他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用毕生精力在银幕上表现党的斗争历史。以沙蒙为首的“创作研究室”采纳林杉的设想,计划用4部影片表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几十年的革命历程,初步定名为“中国革命四部曲”。
1957年4月11日至17日,沙蒙参加了第二次全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副主席。会议期间,沙蒙和全体同志一起,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62年,他与人合作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汾水长流》。
1964年6月26日,沙蒙病逝于北京,时年57岁。
沙蒙的拍摄《上甘岭》
凝聚了几位作者共同心血的电影剧本写出后,曾以《二十四天》发表于1956年3月号《人民文学》,开拍时正式改名《上甘岭》。在影片拍摄中,又倾注了导演和演员等摄制人员的辛勤创造,使影片表现出特有的朴素、浑厚、深沉的风格。
对于分镜头沙蒙极为重视并有独特的方式,他集中主创人员一起参加讨论。这项工作整整进行了半个来月,如何突出主角张忠发是集思广益的重点内容。沙蒙认为只要这个角色站起来,全片也就基本可以站得住。他与大家一起精心推敲各种戏份增删方案,反复琢磨一些关键动作、场次与其他陪衬人物关系,如在杨德才舍身炸碉堡高潮戏中,被推到后景的张忠发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对朝夕相处的战士牺牲又怎样在感情上准确反应等等。为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沙蒙煞费苦心,直到报送电影局审查分镜头剧本后还在不断考虑完善,最后确定加强张忠发与杨德才爆破敌人火力点这一动作的联系,让杨德才继毛四海牺牲后在张忠发机枪掩护下完成任务,最后再借师长眼睛突出张忠发背着的两个水壶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怀念之情,从而使张忠发在全片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演员的选择与使用上,由于沙蒙坚持要求演员的气质和外形必须与角色符合,因而费了不少心思,片中的六个主要演员有三分之一在外景开拍时才到齐。其中扮演王兰的演员竟试了五六位,最后总算确定了第一人选是位北京的话剧演员。但沙蒙到了朝鲜外景地后仔细思量觉得不够理想,最终换上了刘玉茹,她虽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但有过军旅生涯,气质和形象与角色更接近。沙蒙曾慨叹为该片找演员“比创作工作本身给人的痛苦还折磨人”。在沙蒙的努力争取下,不仅扮演张忠发、指导员的高保成、徐林格等主要演员分别来自部队话剧团,有丰富的部队生活经验,而且一排长和全连战士都聘请志愿军战士担任,整个剧组100多人中60%以上是军人。
剧组还特意邀约曾坚守阵地的特等战斗英雄赵毛臣出任军事顾问,带领演员到上甘岭现场参观体验,平时生活中演员也都按角色互称、相处,甚至连出外景也按身份分配住处,因而演员们普遍入戏都比较快,表演起来也真实、生动。
《上甘岭》摄制完成后曾送中南海放映,毛主席看后高兴地称许,这可是一部中国的影片啊!沙蒙得知后非常激动,连声说:“这是最高的奖赏!”
沙蒙艺术研讨会
中国长春电影节沙蒙艺术研讨会将在长影举行。作为本届电影节惟一的个人专题讨论,它有力地说明了沙蒙这位老长影人在艺术上卓越的成就。正如长影艺术委员会王霆钧主任所说:“在沙蒙同志诞生95周年之际,举办这样一个活动,能很好地对新中国第一代导演沙蒙进行纪念。他富于探索,首创了导演阐述制、中文开机制等很多做法,认真研讨他的事迹,对我们现在的导演事业的发展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沙蒙是位从艺20多年的艺术家。上世纪30年代,作为一个大学生进入戏剧界,从事左翼戏剧活动。抗战中去延安鲁艺任教,后任实验剧团团长。解放战争随军去东北,在东影(现在的长影)任导演,执导影片《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以及《上甘岭》等。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战争影片,《上甘岭》集中显示了沙蒙不容置疑的深厚艺术功力,也真正奠定了他作为电影大师的地位。他沉入了1957年的陷阱之后,他的经验、才华与思想在艺术面前便显得苍白无力了。随即,他回到北京,拍了农村片《汾水长流》,非常成功。1964年,年仅57岁的他离开了他最钟爱的电影事业也离开了他最留恋的这个世界。
当笔者问及沙蒙老师在1957年出事之后的情况时,他首先说“他毕竟是摘了帽子的右派,是在一种非常压抑的情况下回到北京的心里多少是有点情绪的。但父亲非常的平和,每天坚持看书、学习、写随笔。”对回到北京以后沙蒙导演《汾水长流》,刘老师了解的很多“那时候,虽然摘了‘帽子’,他说话还是不占地位的,他的思想不能很好地在影片中表达出来。”当笔者问及人们期待已久的《走进沙蒙》这本书时,刘先生高兴地说:“书印出来了,我们争取提前一天去长春参加讨论会,并且带一批书过去,好给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