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思想家 > 王符
王符

王符

王符于85年出生,163年逝世,是一名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王符反对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迷信活动,提倡学习,认为人的高贵在于聪明智慧,智慧、才能来源于学习。“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否定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个人资料

  • 中文名王符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
  • 职业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

详细介绍

  王符简介

  王符(85年~163年)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大约活动在黄巾起义(184年)之前与马融、张衡等著名学者友善。

  王符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学者友好。安定俗鄙妾生之子,而王符没有外家,故被乡人贱视。自东汉中期以来,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士人大多到处求官谋职,当权者更相荐引,而王符独耿介不同于俗,因此不得升进。思想上积愤,乃隐居著书三十六篇(分十卷),不愿显露其名,而称《潜夫论》。

  《潜夫论》是一部政论与社会史论著作。王符面对东汉衰世重重的社会矛盾,怀抱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他尖锐地指出,东汉政治腐败,经济凋弊,民生苦难,风气不正。他说,仁人君子“夙夜箴规,蹇蹇匪懈”,“忧君之危亡,哀民之乱离”。推其仁义之心,爱君“犹父母”,爱民“犹子弟”。“父母将临颠陨之患、子弟将有陷溺之祸者,岂能墨(读‘默’)乎哉!”他大声疾呼:“一国尽乱,无有安身。”“有亲者,忧将深。”他认为,东汉社会的政治、边事、风习、教育等都必须改良,才能挽救危亡。

  王符的哲学思想有唯物论倾向,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元气。说“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以后元气自然分化成阴阳,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类。天地人“三才异务,相结而成”,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殊地位和作用。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有“盛衰”,有“推移”,“积微成显,积著成体”。这些也都是气的作用。

  王符反对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迷信活动,提倡学习,认为人的高贵在于聪明智慧,智慧、才能来源于学习。“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否定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政治上,王符揭露了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严重矛盾,要求改革吏治,爱惜民力,选拔贤能,不“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反映了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政权的要求。

  王符边疆防护

  王符生于西北地区,身遭羌乱,故对东汉皇朝事羌问题特别注意,多有论述。

  羌乱是东汉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危害不浅,影响很大;东汉皇朝处理羌乱多有不妥,有些值得注意的历史教训。王符于东汉安帝初年羌乱发生不久,就于永和和元初几年间写下了《劝将》、《救边》、《边议》、《实边》等篇文字,对羌乱和事羌问题发表议论。他指出了羌乱的严重性:“羌虏背叛,始自凉、并,延及司隶,东祸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周回千里,野无孑遗。寇钞祸害,昼夜不止,百姓灭没,日月焦尽。”(《救边》)

  执政者对如此严重问题,不仅贪生怕死,缺乏良策,而且趁火打劫,发民难之财。守边的将帅,“皆怯劣软弱,不敢讨击,但坐调文书,以欺朝廷”,“便身利己”。州郡的官吏,趁机生事,“搜索剽夺”,使得百姓苦痛遭殃,“甚于逢虏”(《实边》)。朝廷的权臣,不明边事,“陶陶闲澹,卧委天职”(《救边》),当官享禄而抱观望态度。甚至有人提出“不当动兵”、“边不可守”之议,主张边民内迁,弃地苟安。

  王符对此深感不安,主张积极事边。他批驳了“捐弃凉州,却保三辅”(《救边》),“不当救助,且待天时”,“费烦不可”(《边议》)等谬论,强调事边的重要性,认为“无边亡国”(《救边》),一定要及时救边,不能算小账而不顾大计。“今但知爱见薄之钱谷,而不知未见之待民先也;知徭役之难动,而不知中国之待边宁也。”(《边议》)他认为,边民怀本土,民心思安宁,存在安边的有利条件,故谓“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救边》)。

  对于民难国危,王符主张积极实边的政策。他认为,土地乃“民之本”,“不可久荒以开敌心”(《实边》),有了土地,“百姓可富”(《劝将》),“土地、人民必相称”(同上)。故强调边地不可弃,要让百姓在边地从事生产,才可望安宁。同时,他还主张,对于“耕边入谷”的人,应当拜爵赐禄,以奖励实边有贡献者,还说这是“均苦乐,平徭役,充边境,安中国之要术”《实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