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科学家 > 席承藩
席承藩

席承藩

席承藩是一名土壤地理学家,于1915年10月1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市。193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学院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土壤地理与分类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办公室副主任。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席承藩
  • 国 籍中国
  • 名 族汉族
  • 出生地山西文水
  • 出生日期1915年10月1日
  • 职 业科学土壤学家
  • 毕业院校北平大学农学院
  • 代表作品《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详细介绍

  席承藩简介

  席承藩,著名土壤地理学家。1915年10月1曰出生于山西文水,1939年获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学院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土壤地理研究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研究。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 详测制图等领域,均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土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土壤分类、详测制图研究中,首次制订了土然壤基层分类与命名原则;还拟订了中国各级分类系统。首次完成了1:100万中国土壤图,并主编汇总了《中国土壤》专著,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分类、命名体系。在华北平原土壤研究中,总结出旱涝、盐碱、风沙、瘠薄为平原低产的主要原因,并选点整治,提出了科学治理与合理改良利用平原土壤的途径。曾主持和参加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等项国家重大研究任务。

  席承藩详细介绍

  席承藩,山西省文水县人。生于1915年10月1日,卒于2002年4月19日,享年87岁。土壤学家,中国土壤基层分类与土壤详测制图的先驱者之一。

  席承藩于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39年获农学士学位。1939年至1946年,他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技正;1947年至1949年,就读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后,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53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队(后改名为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副队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详测制图研究组(室)主任、土壤地理研究室主任等职;还曾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及自然资源委员会委员、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人为土单元召集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编委等职。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承藩作为中国土壤基层分类与土壤详测制图的先驱者,他长期致力于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调查研究,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普查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阐明了华北平原地区土壤的成因、发育属性及规律,指出这里低产的原因是旱、涝、盐碱、风沙和土地瘠薄造成的,改变了以往低产单纯是土壤缺乏有机质的结论。他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发展的战略。他参加了“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他组织主编了《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方向和分区治理、开发利用的途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席承藩提出了开发治理亚热带丘陵山区,要走“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的道路的主张。他对治理水土流失与泥沙沉淀以及建坝后对长江中游低湖田土壤的影响和建坝后113万库区移民问题的研究成果和意见,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他提出的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土壤的分类标志着一个国家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他为此做出重大贡献。他主编出版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分类学》,将中国土壤分类科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席承藩撰写、主编的学术专著和图籍30多部(册),论文300多篇。由他主编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和《泰和县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获国家农委农业区划二等奖,《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第二版)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参与的“黄淮海平原区域综合治理”科研攻关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他在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治理试点中成绩突出,1988年获国务院二级表彰奖励的殊荣。

  席承藩曾先后应邀到苏联、墨西哥、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考察、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