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化学家 > 卢佩章
卢佩章

卢佩章

卢佩章,男,福建永定人,192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色谱学会名誉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卢佩章主要从事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是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1989)和前苏联色谱学会的Zwett奖(1990)、美国传记研究所的“世界终身成就奖”(Worl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卢佩章
  • 国 籍中国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925年10月
  • 职 业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主要成就是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

详细介绍

  卢佩章的人物生平

  卢佩章,1925年10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永定。分析化学与色谱学家。

  1938年,杭州沦陷,13岁的卢佩章眼看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家乡,无比愤恨,不得不随家流亡到四川重庆,从此开始了他在祖国大西南求知求学的生涯。其父卢公恒早年留学日本,一生厌恶官、商。受父亲影响,少年卢佩章立志长大献身科学,走科技报国之路。在重庆读中学时,他接受了进步思想,因此被学校开除。为了生活,卢佩章找到了一个小学教师的临时工作,一边教学一边自学,终于考入同济大学化学系,于1948年毕业,留校任助教,积极参加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并作为上海市学联代表到南京,参加“五二○游行”,被捕入狱。

  1942年,在重庆清华中学学习,后考入同济大学化学系,当时卢佩章得到了汤腾汉教授、黄衡禄教授、李国镇教授的亲切教导,卢佩章认为这些人奠定了他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194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之后,卢佩章在当时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反内战、反饥饿运动,并作为上海市学联代表到南京,参加了“五二零”游行,被捕入狱。

  194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同年在同济大学化学系任教,1949年9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1949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2009年1月仍然在职。卢佩章历任助教、助研(1951年)、副研(1962年)、和研究员(1980年)、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 (1959年)、大连化物所副所长(1979年)。

  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卢佩章怀着发展祖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勃勃雄心,奔赴百废待兴的东北,走进了当时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 几十年来,卢佩章主要从事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是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建国初期,他参与国家从煤里制取石油这一国民经济急需的科研任务,承担了其中水煤气合成产品的分析任务,完成了“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项目任务,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为了克服原始低温分馏方法分析速度慢、周期长的不足,卢佩章开始了色谱分析化学的研究。

  色谱是一种快速、高效、灵敏的分析、分离技术,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农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国防、科研、医学、生物制药、基因分析学科等方面有着广泛且十分重要的应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气相色谱研究还是个空白。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经几百次试验和探索,于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使分析石油样品的速度由原来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不到1小时,而且所用样品量仅是原来的千分之一。这项技术迅速在全国石油化工企业普及应用,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卢佩章接受国防科研分析任务,协助鞍钢焦化厂制取甲苯,为生产前线急需的TNT炸药并提高产量做出重大贡献。

  1949 年9月,卢佩章放弃了上海同济大学助教的职位,怀着科技报中国之志奔赴大连。当时,很多人连“色谱”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但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累积,终于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设计出中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用这台机器分离一个样品的速度,由原来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不足一小时,很快全国的石油化工企业都采用了他们研制出的色谱分离技术。这一开创中国色谱学先河的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应用。

  1956年,刚刚30岁的卢佩章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作了中国第一篇气相色谱研究的学术报告。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的骄傲,卢佩章和他领导的小组负责浓缩铀及扩散分离过程中的气体分析这一核心技术。在计划开始以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卢佩章和他领导的小组几乎一天也没休息过,研制了三代机器,为中国国家节省了上亿元资金。简单地说,就是在把同位素235也就是浓缩铀从同位素238中分离提取过程中,监控气体氟化铀的纯度,连百万分之一的杂质都不能有,否则就会爆炸。卢佩章院士是当时题目组的负责人、研究小组的主心骨。就是在文革时期,工作也没有停止。外面打枪打炮,室内灯光明亮。为取得高浓氟气,卢佩章和他的同事连续倒班一个多月,干得腿发软,吃的是大饼子加白菜萝卜,但也能能产生这么大的干劲。色谱在核潜艇上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核潜艇可以在水下连续航行数月以至一年以上,艇上空气如何净化、再生及解决含氧量是制约各国核潜艇技术发展的一大要素。卢佩章等人接受了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密封舱气体分析的紧急任务,随后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用色谱仪。

  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刚刚30岁的卢佩章做了我国第一篇气相色谱研究的学术报告。

  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等导师指导下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作为新中国的一项科学成果,卢佩章在前苏联第一次色谱分析报告会上做特邀学术讲演,这个报告被苏联人编撰到色谱学专著里,随后又被德国翻译发表。 卢佩章的色谱研究,作为中国科技界的崭新学科,和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59年曾在莫斯科在Rogingskii通讯院士A.A. Zhukhovitskii教授领导下工作半年,后以客座教授身份在国外许多大学,如德国Tuebingen大学、意大利Urbino大学、荷兰Einhovern大学讲学及在许多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学术报告。例如,1992年在美国匹兹堡会上作为中国人第一次作了特邀报告。他是第五届北京国际分析测试报告会及展览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任《色谱》杂志主编,《高效色谱(HRC&CC)》等杂志编委。

  1959-1986年,任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1978-1983年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担任第五届北京国际分析测试报告会及展览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曾任《色谱》杂志主编,《高效色谱(HRC&CC)》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是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建国初期,完成了“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项目。为开创中国色谱学科,开展了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

  1956年“液态燃料的费一托合成研究(气相色谱应用于产品的分析)”获第一届中国自然科学三等奖,为四个获奖者之一。六十年代,发展了腐蚀性气体色谱等一系列国防分析技术和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七十年代,开展了高效液相色谱的研究,研究成功K-1型细内径高效液相色谱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荣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八十年代以来,他领导开展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色谱专家系统理论、技术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1959年,曾在莫斯科在Rogingskii通讯院士A.A.Zhukhovitskii教授领导下工作半年,后在国外许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1975年卢佩章被下放到青岛化工厂进行“思想改造”。“改造”期间,他继续悄悄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研究,找到高效色谱柱的高级填料——超细无定型微粒硅胶。后来回到大连,他和同事立即制成高效液相色谱柱。经多次试验,改进了色谱柱的内部结构,使色谱柱效能一下子提高了10倍。

  “文革”结束后,年过半百的卢佩章率领团队研制成功了细管径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当时曾独步世界,西方国家直到两年后才研制成功。卢佩章领导了色谱专家系统工作,通过软件,普通操作者也可以完成以往科学家才能做到的复杂色谱分离技术,这被认为是色谱研究中的一场革命。

  卢佩章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卢佩章以他30年间在新中国分析化学方面、尤其是在开创色谱学科领域、并把这种先进的色谱分析分离技术运用到中国国防工业和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色谱研究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大连化物所色谱中心,在卢佩章的设计下,开始了色谱专家系统的研究,即用专家的知识,编成软件由计算机来代替色谱专家去完成色谱的分析任务,并根据需要,通过系统获得足够的定性信息和准确的定量数据,尽快找到合适的分析方法,达到分析的目的。有了专家系统,就是普通操作者也可以完成平时需要科学家才能做到的复杂的色谱分离技术。经过3年的努力,这套系统已经初步实现,成为色谱研究中一项里程碑式的工程。

  1985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2年在美国匹兹堡会上作为中国人第一次作了特邀报告。

  至今荣获各种奖励20余项。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1989)和前苏联色谱学会的Zwett奖(1990)、美国传记研究所的“世界终身成就奖”(Worl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编写出版《色谱理论基础》等7部专著,并出版了《卢佩章选集》,先后培养研究生30余名。

  卢佩章的个人成就

  60年代初期,中国国民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此时也正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在前苏联专家撤走、我国自己制造原子弹最困难之时,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承担了测定金属铀235和铀238同位素中气体杂质的科研课题。卢佩章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原子能工业应用的气相色谱研究,创建了固体中痕量气体的色谱分析,准确地测定出金属铀235和铀238?这两种同位素气体杂质的含量,并从扩展到工厂实际出发,为设计新工艺流程提供了一套核原料中腐蚀气体的分析方法,保证了我国自己生产纯净的适于裂变的合格铀235,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尽了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之后,卢佩章又接受了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79号密闭舱气体分析的中国国防科研紧急任务,组成了科研小组。经过方法研究、仪器试制和现场反复考核,把色谱技术应用到潜艇密闭舱中,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用色谱仪。使用这台色谱应用装置,可以迅速、连续净化密闭舱中的气体组分,确保潜艇人员在水下长期作业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需要,为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的的现代化建设尽了自己的职责。

  拥有先进可靠的运载火箭武器系统是当今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火箭需要液氢做燃料。制备高纯液氢的关键之一是必须除去其中的痕量氧,否则无法安全生产运行。卢佩章接受了任务,组成科研小组,开始了长达20年的科学探索。从60年代起,他们利用分子筛色谱技术开始了超纯气体净化和测试的研究,并为工业生产超纯气体提供了方法和手段。由于成功研制了当时国际上仅少数国家才能生产的新型吸附剂--分子筛,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吸附剂用做催化剂将有特殊性能,使我国先于国际上其他国家首先研制成功脱氧分子筛105催化剂,解决了液氢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环节。为液氢用于火箭燃料,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所后,卢佩章先后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色谱被列为化物所四大重点科研方向之一。他带领科技人员经过一年的实验、分析、运算、反复改进高效液相色谱柱形结构,使柱外效应降到最低限度,柱效由每米2万理论塔片很快升至每米6万理论塔片以上,超过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年后,细管径高效液相色谱柱试制成功。中国色谱研究的突飞猛进,令许多发达国家为之惊叹。1978年11月,德国色谱专家来大连化物所参观气相色谱组时赞扬说:“你们是最出色的。”1979年9月,德国色谱学会主席邀请卢佩章参加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十四届色谱报告会。卢佩章在会上做了“色谱高效柱”的学术报告,博得了全世界色谱专家的赞誉和认同。会后,卢佩章应邀赴德国讲学1个月。卢佩章等人研制的高效液相色谱柱所达到的水平,连美国著名色谱专家埃特伍德也承认,美国PE公司也进行这项研究,但要1年以后才能达到中国的水平。

  卢佩章和所有致力于色谱研究的专家们同心联手,为中国的色谱研究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时间。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到来时,卢佩章率领这支年轻的色谱队伍已开始向更新更高目标挺进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