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姓氏名人 > 正文

傅斯年国外留学多年不为文凭

时间:2021-06-19 22:51:01

姓名测试

傅斯年国外留学多年不为文凭

民国时期的不少学问大家,在国外留学多年却不为文凭,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便是其中之一。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他赴欧洲留学多年,却没有拿到一张文凭——从小就爱读书的他,那时已经抱有“留学不为学位”的宗旨,尽情涉猎着自己感兴趣的各学科知识。

傅斯年初到欧洲时,曾入伦敦大学心理学系学习。他的本意,是想在那里跟随斯皮尔曼读心理学博士,后者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然而,斯皮尔曼却让傅斯年从本科一年级开始读。在被很多人看做苛刻的条件面前,傅斯年没有退却。后来,台湾史语所研究员王森在整理傅斯年藏书时发现,在欧洲期间,傅斯年曾购买过大量弗洛伊德的著作。

在把实验心理学当主课的同时,傅斯年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类书籍,尤其爱看歌剧和小说。他住所的墙上挂着萧伯纳、达尔文和密勒的肖像,那是他心目中的英国文化英雄。慢慢的,对于专攻一门课程,傅斯年觉得越来越没有意思,于是转学到柏林大学。即使这样,他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也颇为深厚,后来中央研究院创办时,他被聘请为心理学所的筹备委员。

在柏林大学期间,傅斯年没有确定自己的专业,而是从人文学院本科一年级读起,此外不仅旁听物理、数学课程,甚至还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过兴趣。他的阅读范围极其广泛,有一次和同学吃饭时,同学发现他随身携带的书包里居然装着三大卷《地质学》。

在广泛吸收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傅斯年也没有放弃对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的阅读。傅斯年小时候曾在私塾读书,11岁便通读了“十三经”。在从欧洲回国途中,傅斯年曾购买过一本《宋元戏曲史》,从批注中可见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十余年前所读书,当时为之神往者。此回自欧洲归,道经新加坡,于书肆更买此册,仍觉是一本最好之书,兴会为之飞也。”胡适曾这样评价傅斯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傅斯年的一位朋友曾说:“他(傅斯年)有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又回头发现了自己曾储藏下的很丰富的中国历史语文知识,在此中可以另辟天地。”

回国任教后,傅斯年一直主张学术研究机构必须要建一流的藏书馆。在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后,傅斯年一直注意补充图书馆的藏书,甚至亲自去采购图书。在任23年,他所积累的图书有二三十万册之多。抗日战争时期,史语所南迁,傅斯年指挥人将1万册图书装入600只大木箱中,5年间开箱封箱13次,行程万里图书却没有任何破损。

傅斯年去世前曾对夫人说,自己去世后要把家中的图书留给儿子,并且请人篆一方章,上面刻上“孟真(傅斯年字孟真)遗子之书”“家有藏书能教子”的字样。

相关推荐

姓名测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