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姓氏名人 > 正文

陈宝琛简介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0-05-03 10:28:01

姓名测试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听书过“陈宝琛”这位历史人物呢!他是晚清大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那么,关于陈宝琛简介你知道多少呢?带着问题,下面就请跟随小编来看一看吧!

陈宝琛

陈宝琛

  陈宝琛简介

  中文名:陈宝琛

  外文名:chen baochen

  别名: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

  出生地:福建闽县螺洲

  出生日期:1848年10月19日

  逝世日期:1935年3月5日

  职业:官员、学者

  主要成就:末代帝师

  代表作品:《沧趣楼诗集》《听水斋词》

  谥号:文忠

  追赠:太师

  逝世地:天津

  墓葬:福州马尾区君竹村西300米登龙岭

  官职: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陈宝琛

陈宝琛

  陈宝琛主要成就

  军事思想

  陈宝琛在中法战争之前于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初十日上书的《陈越南兵事折》中首次公开表述他对“越南问题”的看法。他说,越南之于滇粤,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也。”越南一旦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那么中国西南边疆“滇粤水陆处处逼于他族”。他还认为,法国控制了越南以后,紧接着就会与中国“争隙地、责逃人、廓商岸”。且法国“志在蚕食”、“求取无厌”。陈宝琛已预见到了法国迟早要对中国挑起战事,中法间的战争必然会爆发。

  光绪九年(1883年),陈宝琛再次提醒清**:主张在越南问题上必须以强硬的态度坚决抵制法国的扩张野心。正是因为“越南沦”,中国西南边疆将无安全可言,所以陈宝琛认为,“与其俟剥肤切近,筹边防海左绌右支,何如乘黑旗之士气犹张,阮氏之人心未去,举义师以平其难,执条约以定其盟”。所谓“举义师”,很明显是包含着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主战观。针对“和”与“战”的激烈论争,陈宝琛认为,越南的存亡是决定和战问题的关键,“越南未失,则战易而和亦易,越南若失,则和难而战更难”,颇有见地。中法战争迫在眉睫,陈宝琛认为,法国畏惧久战,需要靠速决战求胜,却无力维持对峙战的长期消耗。显然,陈宝琛的分析是比较客观的。

  中法越南交涉时期和中法战争中,陈宝琛对解决冲突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主战,《陈越南兵事折》里所提出的“谋粤督”、“集水师”、“重陆路”三策,可以说是构成他日后军事方面整体谋略的基调。

  外交思想

  中法战争期间,陈宝琛针对清**的外交明确提出了“联与国”主张。他认为:“德、法、仇也,法岂须臾忘德哉?俄有衅,德无援,法始敢称兵于越耳。法得越且复强,恐亦非德之利也。故中国欲拒法,则必联德。”于是建议:“应密令使德大臣乘间说诸德之君相,曲与联络。一面促造德厂铁船,多购毛瑟枪炮。时与德之官商往来款洽,以动法疑。德诚忌法而与我交固,足阴为我助,即不能得其要领,但令法军心存顾忌,亦足分其势而扰其谋。”

  陈宝琛的所谓“联与国”,指出了两点:(1)应当充分注意到德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如果法国因占据越南强大起来,这是德国所最担心的,因此德国势必同中国联合,暗中援助中国以遏制法国;(2)在外交上广泛造成中国与德国关系密切的舆论,即使中国与德国实际上未能联合,也使法国产生很大的疑虑,不能集中精力对付中国。陈宝琛对“中国欲拒法,则必联德”的分析及其主张,说明他已经注意到在外交中要利用矛盾。

  尽管陈宝琛“联德拒法”的以夷制夷外交手段并未在实际中得以实施,但它毕竟反映出,陈宝琛的这一灵活外交策略,是存在着可行性,以及有其现实意义的。

  编后语:通过以上小编为大家解释了“陈宝琛”的内容后,大家对此是不是有所了解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哦!

相关推荐

姓名测试

友情链接